五类人不宜“秋冻” 三个部位要捂一捂

admin 0 条评论 702 2015-11-17

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是一直流传下来的俗语,秋天天气凉爽,不要过早添加衣物,适当冻一冻让身体能够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。但是,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“冻”,也不能太过度地“冻”,有些地方,该保暖还是得做好保暖工作。一起来随小编来了解下吧。

这五类人冻不得

1、慢性肺病患者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中医师周继朴说,“秋冻”也是有条件的。一般情况下,日照温度在15℃~20℃时,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,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,就要及时添衣。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,切不可“秋冻”。这类病人,素体虚弱,寒邪易乘虚而入,造成气管、支气管等痉挛,从而诱发气管炎、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。

2、心血管疾病患者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主治中医师张竹华提醒,罹患心血管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,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,包括高血压、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。中医认为,心主血脉,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、血运行不畅相关。由于津、血“得温则行,得寒则凝”,因此津、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。寒性收引,寒客血脉,则气血凝滞,血脉挛缩,心脉失养,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。

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,尤其是老年患者,因为体质虚弱,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,所以不应“秋冻”。>>>免疫力低下的表现有哪些?

 

五类人不宜“秋冻” 三个部位要捂一捂

3、胃肠病患者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朱培一介绍,对于胃肠病患者,包括慢性胃炎、慢性肠炎、消化性溃疡等,还应小心对待秋冻。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,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。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,都是溃疡易发季节。这类患者正气不足,卫外防御功能下降,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,容易感冒。胃是多气多血之腑,寒则收引,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,则会诸症蜂起,或吐或泄,或胀或痛。所以若遇秋风瑟瑟,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,不能过分“秋冻”。

4、关节病患者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疼痛科主治中医师陈平告诉大家,“秋冻”要适度,不能随便冻,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,如头、胸、腹、足、颈、肩、腰、膝关节等。如患者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,就应该及时就医,查明引起疼痛不适的原因,尽快治疗。

5、糖尿病患者

第四军医大唐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焦凯指出,糖尿病患者不宜“秋冻”,一是因为“秋冻”容易感冒。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,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,所以季节交替、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。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。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,会发生血管痉挛,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,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,会导致微循环障碍,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。>>>如何提高免疫力?

五类人不宜“秋冻” 三个部位要捂一捂

另外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主治中医师张竹华提醒,像肚脐、后背和双脚初秋可冻不得,反而要捂一捂。

1、捂肚脐——拒绝露脐装,盖被不如穿衣。

初秋的天气,早晚凉,白天暖,没有夏天的汗流浃背,也没有冬天的寒风瑟瑟,爱美的女性自然不会放过如此秀身材的好时机,于是,露脐装还是街上一景。

肚脐归属任经,对女性而言,私密重要的器官都归这里管,风寒入侵会诱发痛经等妇科疾病。晚上睡觉喜欢蹬被子的人就别指着被子护肚脐了,还是穿上睡衣更保险。

2、捂后背——凉席赶紧撤走。

入秋后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只有聚足阳气,才能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冬天就不怕寒邪侵袭了。

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,因此,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。睡觉还铺凉席的赶紧撤下来。

3、捂双脚——穿凉鞋要穿袜,睡觉不妨也穿袜。

“头对风,暖烘烘;脚对风,请郎中。”头部适宜保持相对低温,而足部应注意保暖。脚上有很多穴位,如足三阳经的起点,掌管着肝脾肾等重要器官,受风着凉自然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工作。

热水泡脚、入秋不再穿凉鞋都是暖脚的好习惯。还不舍得脱去凉鞋的人,一定要穿上袜子再穿凉鞋。手脚冰凉及体弱的人,不妨晚上穿双薄袜子入睡。秋天皮肤干,脚跟容易裂,洗脚后穿上袜子睡,还有很好的保湿效果。(人民网-健康时报)
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小火箭